首页
>新闻动态>时政要闻
临港区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乡村文明行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3日 15:29

信息来源: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

浏览次数:

    7月2日,临港区2014年度25个村高标准通过区级验收,标志着全区149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圆满收官,再次印证了临港区坚持“三生共融”发展理念的决心。
    “村兴则区畅。推动农村环境上档升级是临港区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市域一体化、全域城市化的战略要求,更是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发展、顺应百姓呼声的惠民利民大工程。”临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文江这样定义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小)由点及面 连片整治 村容村貌全面升级
    走进今年刚整治完工的苘山镇么山村,村头小花园格外引人注目,白玉兰、紫叶李、樱桃等绿化苗木,栽植其中,错落有致,旁边还修有水泥台阶,供村民散步休闲。“原来这里是块杂草地,堆着柴垛,就像个垃圾堆,今年我们村进行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里大变样。”树下乘凉的村民高兴地说。
    今年7月份,25个行政村改造全面结束,自2009年初,临港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式启动,首批11个行政村纳入整治范围,取得显著成果后,整治范围由点及面进一步扩大,按照样板村进行逐一整治。截至今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清理房前屋后草堆、粪堆、垃圾堆5.6万处,清理漫流污水2741条,清理违章建筑2.8万处,硬化路面195万平方米、绿化55.8万平方米、安装2539基路灯亮化街道;清淤排污,设施过街管涵、砌筑排水明沟34.25万米,修建防洪防涝设施,全面改善提升生态环境。
■“三清” 见成效  环境“大变脸”
    今年,25个行政村列入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在延续往年整治基础上,临港区加大整治力度,科学合理调度,将草堆以秸秆还田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粪堆作为沼气能源的重要来源,垃圾堆则进行集中分类处理,大大改善了农村整体环境面貌。
    漫流污水是整治的重点对象,临港区对群众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的同时,设置过街管涵,在房前屋后设置排水沟渠,加设沉淀池,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方便了群众生活,有效杜绝了污水横流现象。
    在治理乱搭乱建方面,临港区加大投入,对乱搭乱建进行集中清理,拆除临街菜地、畜禽舍、草棚子及违章建筑等,统一给予补助,拆除工作顺利完成,农村整体风貌有了较大改善。
■“三化”有力度  精细管理“上档次”
    “三化”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精细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本着方便群众、为群众谋福利的原则,由先前各村自行开展硬化逐步转变为统一使用商业混凝土,高标准对农村主干道实施硬化、次干道进行平整修缮,确保硬化工期和质量,使农村街道面貌得到了较好提升,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
    在村庄绿化方面,临港区尊重村民意愿,对各村进行具体规划,因地制宜种植紫叶李、樱花等为代表的观赏性树种,柿树、枣树、桃树、杏树等为代表的经济树种,以及花灌木等各类树种,村庄绿化覆盖率明显提升,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道路亮化历来为农村群众所关注,临港区按照城乡统一标准,在村内主干道和群众密集活动场所安装路灯,确保了群众出行和活动的安全便利。
■水系治理重规划  百姓“享福利”
    近年来,临港区对辖区内米山水库、郭格庄水库、武林水库周边的24个村提高标准,进行连片整治,从源头切断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粪便对水资源的污染,投资2000多万元,对米山水库上游20多公里的连村路进行硬化、绿化改造,对山马河、阮岭河、草庙子河沿岸的11个重点水源地村进行彻底整治,有力保护了水资源的干净健康。同时全面完成30多个市级整治村村内河道治理,完成40多个池塘的治理工作,通过清污、疏浚、护岸等工程,改善水质,广泛栽植荷花、莲藕、香蒲等,恢复河道、池塘的湿地功能,进一步打造了水系景观效果。
    “临港区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广,在环境综合整治中,临港区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入手,注重长远规划,在治理的同时让百姓乐享环境福利。”临港区农经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结合整治,临港区针对部分地势低洼易内涝的村庄,进行同步改进,垛岭、东宋家等村地势落差较大,区镇两级在硬化道路的同时,将房屋地基进行了水泥加围包护,同时深开渠、广清淤,依据地势开挖和修整池塘,调节旱涝,避免了村庄内涝和村内硬化造成的外涝,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
   “全区所有整治村严格按照市级整治标准打造,按照因村而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全力打造全市的样板村、示范村,让老百姓都能看到村子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福利。”该负责人说。
 (小)由表及里 倡树文明 探索特色创新之路
    7月21日,在man山镇台道头村前的小广场上,各类健身器材一字排开,不少村民或乘凉或健身,小孩子在广场中央嬉笑打闹着,好一派幸福喜乐的气氛。“村里有了健身器材,再也不用愁没有地方转悠了,晚上过来跳个广场舞,跟城市人的生活没啥差别。”一位村民骄傲地告诉记者。
    据该村支书介绍,广场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处违章建筑,今年村里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违章建筑得以拆除,经过征求百姓意见,村里建设了一处休闲小广场,同时铺设了水泥和彩砖,打造了休闲环境,成为居民乘凉休闲的好去处。
■改变生活方式  处处洋溢文明新风
    为了改变村民的传统生活习惯,让他们适应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整治中将村民的厕所改造,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改用冲水马桶,洗手间的墙壁也贴上了瓷砖,城市味道十足,村民也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
    为了进一步达到宜居目的,在环境整治中,临港区有针对性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坚持“环境+产业+社区+文化”的思路,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好家园。依据各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活设施改造,将户用自来水改造、厕所改建和户用沼气项目纳入一体化当中,统一规划建设,村村实现了景观亮丽、空气清新的整治目标,居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向生态城市接轨。
    在综合整治行动中,临港区不仅致力于硬件设施的改造,也将服务提升纳入整治计划,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中心村、大村、经济强村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6处,与社区警务综治相结合,为群众提供日用品超市、农资销售、医疗卫生、治安调解等全方位服务,打造“十分钟生活圈”,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探索特色之路  乡村旅游方兴正艾
    积极引导各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此次整治行动中的亮点,临港区积极因地制宜发展果业、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盘活集体房屋等闲置资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庭院经济、园区经济,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栽植经济树种,培植起了一大批特色村、专业户,大幅增加了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经济林管护上,各镇都成立了经济林产业指导组,指导农民进行培土施肥、清园修剪等综合管理。将经济林建设纳入机关干部考核,确保时间到位、精力到位、责任到位,统一制定《村级绿化养护制度》,确保苗木有人栽、有人管、有人护、有收益,按照“谁栽种谁管理,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管护协议,将房前屋后和路旁果树均分到户进行管理。
    结合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临港区涌现出了许多产业规划发展“黑马”,各村利用自身优势,纷纷培植村庄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项目,实现区域科学规划发展。
    如汪疃镇抓住城郊旅游高效农业这一主线,结合整治工作,打造威石路上丛家产、许家屯到上下韩家、韩西庄一带的民俗村,以历史古民居、古街道和古民俗用品为基底,进行修复性利用,建设胶东特色古民居观光、民俗博览和时尚度假的乡村文化旅游区;利用现有流经村中和村前的两条小溪,通过建设小塘坝、栽植竹子、柿树等,优化小流域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四季常绿的优美景色;利用古街道和民居,建设民俗观光点,演示和传承胶东地方民俗,加快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旅游村。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更多百姓和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管护工作中,同时加大督导考核力度,让环境整治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让临港区的百姓都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
(小)长效管护 巩固成果  乡村文明时时精彩
    7月21日上午9时许,一辆大型垃圾清运车准时来到草庙子镇北郭格村,将村内分开摆放的垃圾桶进行逐一清理,然后继续驶向下一个村庄。
    这样的场景在该村每周都会有三至四次,如果垃圾过多,村里的环卫人员就会通知镇上进行加急清理。工作人员介绍,为保证环境整治效果,该镇专门成立环卫队,每个村还聘请了专门的环卫人员,对公共环境卫生进行管理。“他们担负监督员的角色,看到哪个村民乱堆杂物或者乱扔垃圾,环卫人员都有权力也有义务对其进行说服制止,避免公共环境遭到破坏。”草庙子镇环卫站长刘强说。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跟踪巩固成果
    环境整治成果的保持贵在管护,目前临港区已经形成了垃圾“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运行机制,在区内建成两座大型垃圾中转站,2014年新投入300多万元配齐了垃圾收集车、垃圾箱和环卫人员,负责日常环境卫生的维护,在管护过程中不断完善垃圾运送制度,让每一个村子的垃圾都能得有及时有效清理,确保环境卫生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为巩固整治成果,临港区完善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投入机制、保洁机制、督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公共设施维护管理。区管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意见》,各环境整治村也根据意见制定了《村级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设岗定责,划分卫生责任小区,在村内设立专、兼职管护员,组成卫生管护队伍,强化落实专人定时定期清除杂草、清运垃圾、清扫街道,净化美化人居环境,将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农村环境管护被纳入区镇两级目标绩效考核中,区整治办、考核办与执法分局定期调度,不定期检查,对各镇村打分排名,及时通报,各镇办将环境管护工作与包村干部的考核挂钩,党委书记亲自督导,全力参与,深入村庄,确保整治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对不符合要求的村庄要求限期整改,跟踪检查整改成果。
■全民参与  人人都是责任人
    整治工作前后,临港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各镇村从整治总体规划到细节管理,从村庄绿化到苗木树种,从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到保洁员、林木管护员的确认,都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同时,临港区运用报纸、电台、刊版、宣传栏以及互相走访观摩等各种宣传形式,大密度广泛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形成全民皆知、全民拥护、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培养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加入到环境管护的队伍中。
    和谐村庄,你我共建,环境美了,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今走在各镇村的街道上,环境干净整洁,设施齐备完善,幸福开心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看到地上的垃圾,村民会自觉地随手捡起。“环境整治好了,以后的管护,人人都是责任人,人人都是监督员。”村民纷纷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