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时政要闻
好日子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临港区这样扎实推进民生保障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2日 09:25

信息来源: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

浏览次数: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临港区草庙镇嘉和社区回迁居民周桂兰看来,幸福就是有地方养老,一日三餐不用愁,看病打针有陪护;在蔄山镇刘衍秀眼中,40多岁的年纪当上了高级月嫂,拿上了满意的工资;在秦权社区70多岁老党员林昭湖心中,就是走哪儿都能感受到党的关怀,找到组织的归属感和踏实感……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殷殷嘱托;“让‘幸福’感受融入每个人心中”,是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体会议传递出来的民生情怀。
       临港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五年来,对民生改善从未停歇,百姓幸福感如约而至。一个个为民造福的故事正在被深情写入13万临港区百姓的心中。

紧盯百姓需求 小社区里也有“大社会”
      坐着电梯,嘉和社区的居民孙佑森来到服务中心四楼。这位80多岁的老爷子对近年来这里发生的变化欣慰不已。自己不仅住上了新式楼房,而且今年社区引入社会力量搞起了养老服务中心,有了日间照料中心,他时不时就来这里吃饭,一天三顿,只花15元。
      6月26日上午10时许,在临港区嘉和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85岁的周桂兰正倚在床上打盹。
      今年6月份,周桂兰住进了嘉和社区里的养老服务中心,一个月交1000块钱,吃住及服务全包。如今这里共住了6位像她这样的老人,护工们时不时带着他们遛弯、做操、打打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从农村平房搬到楼房,从集中供养到享受新式养老服务,临港区群众生活方式的升级转变,得益于新型城市社区建设。
      据了解,自2013年起,临港区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截至目前,已先后对18个村进行了拆村并点,新建了悦泉花园、威达新筑、林泉小区、上河小镇、嘉和花园、祥和花园六大新型城市社区,总建筑面积70.96万平方米,安置住房面积42.19万平方米,3253户7863人搬上了楼房。
群      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在推进产城融合过程中,临港区突出重点领域抓民生,紧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需求,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使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物质富足是民生,精神充盈是关怀。
      6月28日下午2时许,在秦权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室里,墙上挂满了各类书法作品,空气中飘着浓郁的墨香,65岁的蔄山书法协会会长迟法建正和3名书法爱好者挥笔泼墨。自从有了这个专门的活动场所,“每月逢八”的协会活动,他们风雨无阻。
      别看这里只是个社区服务中心,但内容却“包罗万象”:城市书房、儿童游乐园、创业培训中心、残疾人康复室……小社区俨然一个“大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百姓可以就近享受到各种办事服务、救助保障、文化娱乐、等福利,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各种问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截至目前,临港区已建成13个城市社区,其中,11个社区建设了“一站式”服务大厅,13个社区均成立了10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定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就业指导与服务和公益服务等,让百姓从点滴获得中,感受民生温暖。

百姓离土不离乡 家门口人人有活儿干
      在参加区里组织的育婴月嫂技能培训之前,当了半辈子家庭主妇的刘衍秀从来不知道还有“月嫂”这一职业。如今,手握高级母婴护理证和高级催乳师证两个证书,48岁的刘衍秀成为了一名专业月嫂,月薪七八千元。
      “我喜欢孩子,现在专业伺候孩子,还能赚钱,心里一百个满意。”刘衍秀说。
       满满的幸福感,源自临港区对现代化产业新城建设内涵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推进。
      作为威海市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临港区产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一批批现代化新型社区拔地而起,农民上楼变身市民。
      然而,告别了土地,这些人的收入从哪里来?就业就成了最大的期待。
      对此,临港区专门启动了关于新型社区居民的就业培训工作,让“新市民”有工作,有可观的收入,让他们真正搬的进,住得下。
      近年来,临港区每年都专门针对上楼居民实施就业技能免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花式面点、电子商务、育婴月嫂等,以“授人以渔”的形式,鼓励离开土地的农民“离土不离乡”,找到更多的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已针对上楼居民实施就业技能免费培训5000余人次,直接带动就业创业2000多人。
      就业是民生,创业也是民生。
      6月28日下午3时许,临港区蔄山镇东蔄山村的一间普通民房里,网店店主王涛将一盒盒、一箱箱打包好的快递包裹搬到门口,等着快递员来收揽。
      2013年,在临港区组织的一次创业技能培训班上,王涛接触到了电商领域,一下子打开了创业思路。当年,他便开了一家渔具配件网店,并注册了公司,年收入可达三四十万元。
满满的幸福感,源自临港区就业创业环境的持续改善。
      临港区不断夯实创业平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场地支持和跟踪服务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志青年自主创新,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创业带动社会就业。其中,秦权社区还专门设立了电商孵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减免租金等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升创业氛围。
      因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前不久, 蔄山镇入选山东省省级创业型乡镇,其中小企业数量每年以60至100家的速度递增,成为临港区大众创业的高地。

基层党建强 百姓“主心骨”硬
      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而党建,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升级五年来,临港区把加强基层基层党建与创新基层治理有机结合, 全力提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民生党建“同心圆”让辖区13万群众受益。
      有了基层党组织,群众的事儿就有人来做主。
      嘉和社区是目前启用的全市最大撤村并点集中居住型社区,集中安置了7个回迁村居民。在实现社区大融合中,嘉和社区以社区党总支为抓手,顺利实现了“撤村并居”的平稳过度。
      “百姓不管有啥事,都可以第一时间找楼宇党建指导员,通过楼宇党小组、合作社党支部、和社区党总支三级网络体系,确保群众服务事项落到实处,群众需求得到及时解决。”嘉和社区工作人员宋广华说。老百姓们也因此连连感慨:党组织是我们的“主心骨”。
      “主心骨”不仅体现在服务群众上,更体现在不断凝聚的党员向心力上。
      6月27日晚上7点半,在嘉和社区服务中心三楼会议室里,草庙子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谭桂华一字一句、原原本本地给支部党员们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
      党员们一致表示:“总书记对我们的关怀就在身边,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苦干、实干、好好干!”
      6月28日下午,秦权社区70多岁老党员林昭湖顾不上天热,特意跑到社区服务中心,询问第二天的党员大会几点开。虽然是刚从外地迁入至此,林昭湖在秦权社区党总支找到了踏踏实实的党组织归属感。“来到这,支部对我很关心,走哪组织生活都不能落。”林昭湖说。
      一桩桩、一件件,是基层党建与百姓的“幸福感”程度相得益彰、积极呼应的生动体现。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临港人更加明白,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新时代,百姓幸福需求在升级,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更多幸福感纷至沓来,需要党员干部引领实干。”临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升幸福感要从最贴近百姓的基层工作抓起、做好,既要注重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让群众有经济获得感、空间归属感;又要注重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让群众更好享受生活、更感公平正义。”这是临港区对未来民生幸福图景勾勒出的美好愿景。
      临港区百姓的好日子,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