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时政要闻
这份教育“创业”答卷沉甸甸 ——临港区这样推动教育蝶变发展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4日 16:53

信息来源: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

浏览次数:

        9月5日下午4时许,傍晚斜阳将黄岚幼儿园内五颜六色的游乐设施照得金黄,放学的孩子们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飞”出了园。

       “一二一,一二一……”此时,与之紧邻的黄岚小学也热闹了起来,一年级学生喊着口号走出教学大楼。

        从教学楼到操场,学生们经过一排低矮的平房。平房门口上方“四年一班”的红色字样已经斑驳;屋内,用作学生午休的双层床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只有写有“安全守则”的黑板报,仍留下些许课堂的影子。

        这里是临港区教育蝶变的生动缩影——四年前,学生们还在低矮窄小的平房里上课,如今,土操场、旧课桌、平房教室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塑胶运动场、升降桌椅、高效融合的信息化课堂全覆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临港区不懈的民生追求。5年的时间,临港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扩建7所中小学,新建临港实验学校,并在每个小学旁边配备了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实现了办学环境、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临港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群众的诺言:“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从“土旧平”到“高大上” 一批批新校展新颜

        蔄山小学副校长孙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11年初到蔄山小学时的情形:“1000多名学生挤在几排平房教室里,老师上课就靠一个黑板,一支粉笔。”孙伟教数学,上课时黑板写满了擦,擦了再写,一堂课下来手上、头发上都是粉笔末。

        2013年,刚刚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临港区拥有7所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都停留在土操场、旧课桌、平房教室的 “土旧平”阶段;从师资来看,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学科质量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区市,教育发展处处面临着空白课题。

        基础弱,起步晚,咋办?临港区不回避短板和弱势,瞄准一流的教育发展速度,定位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目标,开始了临港教育的“创业”之路。

        改善教育,首先改善校舍硬件。临港区大手笔投入,将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同步规划——

        2013年,启动新建蔄山中学、小学、幼儿园;2014年,新建黄岚小学和幼儿园;2015年,新建汪疃中小学校校舍,2016年,全新规划的临港实验学校正式动工……

如今的蔄山小学早已没有了乡村学校的影子。“2014年我们集体搬进了新校舍,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塑胶操场、正规的学生餐厅、教室里多媒体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孙伟说。

        今年9月3日,总投资超过2.5亿元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临港实验学校迎来的第一批学生。交互式电子白板,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8泳道的室内游泳馆、3000多平方米的风雨操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射箭馆、天文台和科技展等特色活动场所一应俱全,硬件配备条件称得上“高大上”。

        “临港实验学校不仅能够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释放了镇域各中小学超班额的压力,还打造出城区优校示范带动、乡镇学校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临港区教育体育处处长冯东说。

        “土旧平”的办学历史一去不复返,高效融合的现代化课堂全覆盖,临港区办学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满足了市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上好园”的热切期盼,为吸引、留住高端人才,保障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开学季,拓展纤维公司总工程师张大勇将孩子张文杰送入了临港实验学校。“这么好的办学条件,孩子在这我一百个放心,作为家长,完全没有孩子教育上的后顾之忧。”张大勇说。

百姓的满意,就是最大的成绩。5年来,临港区教育投入账单沉甸甸:累计投入4.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并树立起临港实验学校这一全市品牌工程,开创了从薄弱到领先的 “临港教育速度”。

        面对日益增加的学位需求,新的校舍持续规划。目前,在蔄山小学东南方向,正规划建设一处新学校,2020年投入使用,将为当地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从“有谁用谁”到“用谁招谁” 教育均衡有了生力军

        临港区一班人认为,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就要先当好人民满意教师。

        2013年升级之初,临港区50周岁以上教师比例全市最高。怎样破解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又怎样让年轻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临港区在全面开展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同时,科学制定教师补充计划,一方面打破科班出身的局限,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招聘门槛,通过“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打造既接地气又有底气的师资队伍。

        今年,临港实验学校公开招聘5名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硕士毕业生53人报名,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宫大平,有着一年的国外汉语言教学经验,经过层层考核,成为临港实验学校的一名老师。

        从“有谁用谁”到“用谁招谁”的教师选用方式,让年轻教师一上岗就迅速找到职业认同感。宫大平担任了三年级语文和英语教学,最多的时候一天上4节课,在忙碌中,她迅速找到了职业幸福感:“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完全超出了我对中小学的认识,我在这里找到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宫大平说。

        如今,一批像宫大平这样拥有高素质、高学历、职业认同感强的优质年轻教师,正在成为临港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5年来新招聘的教师占全体教职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今年,临港区新招聘在编教师10人、劳务派遣制教师3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

        在提高高素质教师比例,为全区师资“输血”的同时,临港区还通过深入开展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让全区教师充分流动,为师资“换血”,着力解决师资配备不均衡问题;通过教师业务能力比武,优质课、公开课评选,开展名校影子研修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全区师资“造血”。

        教师进得来,教得好,更要留得住。采访中,不少年轻教师表示,扎根基层教育一线,已经不在乎金钱和名利,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30岁的徐威龙,一身休闲运动装出现在黄岚小学校园里,俨然一个大男生的模样,迅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去年9月,这个从世界500强外企转行而来的年轻人通过招考,正式成为黄岚小学的一名教师。从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到一名扎根乡镇学校的教师,承担着数学、体育、音乐以及创客教育等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徐威龙说:“从过去每天考虑账单、报表,到如今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始终伴随着我。”

        “留得住”教师人才不光靠“理想”。临港区还不断加强学校硬件设施、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不断提升年轻教师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从“大胆探索”到“小有名气”  乡镇里的孩子“很洋气”

        9月5日下午3点半,在蔄山小学乐创中心里,五年级的小学生王佳奕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3D.one制图软件:建模、调整、贴图……手法很是老练。

         从三年级开始,每天放学托管一小时和每周五下午,王佳奕都会到乐创中心来学习3D制图,3D设计及打印已经成为她的必修课之一。

        直到今年6月,王佳奕一下子成为了学校里“小有名气”的“明星”,她设计的“多功能珠算硬币自动分拣机”在山东省中小学生创客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并在国家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从2015年开始探索创客教育,设立创客课堂,到如今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崭露头角,“创客教育”已然成为蔄山小学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显著标签,蔄山小学因此成为山东省青少年创客教育实践基地。今年6月,学校“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快乐创客”科普活动方案得到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认可与扶持,成为省内四家获得扶持的乡村小学之一。

        今年,临港实验学校在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设立了5个序列30多门选修课。通过开设游泳课、射箭课等特色课程,既充分发挥硬件优势,又着眼于孩子差异,使每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绽放自己的精彩。

        如今的临港区,创客教育教室已经在所有中小学校中实现了全覆盖。以创客、足球、棒球等为代表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教育设施使用价值最大化,充分满足了学生课堂之外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一系列的大胆实践,让临港区的孩子逐渐变得“很洋气”。今年上半年,临港区成功承办了全市中小学足球联赛、全市校园足球夏令营。蔄山中学还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五年“拓荒”,精彩蝶变,临港区教育格局实现重新建构,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孩子们踏上了幸福成长的快车道。

        在教育这份最大的民生答卷上,临港区加速挺进。未来,临港区将围绕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这三大目标,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打造临港教育高地,为全区双招双引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