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3日 10:52
信息来源:临港区党政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临港区起航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为全面展示临港区各项工作成就,进一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即日起,推出“2024年高质量发展观察”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2024年全区产业发展、创新融合、精致城市建设、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成效,回顾一年来临港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光时刻”与“温暖点滴”。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作为一座产业新城,2024 年,临港区锚定“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接续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围绕包括碳纤维等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及医疗器械在内的“3+2”特色产业,加快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加速布局新兴产业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作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新引擎。2024年,临港区以搭建先进算力中心为抓手,吸引相关产业不断聚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蓬勃态势。
作为一家高端无人机系统生产制造企业,临港区山东天锟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应用场景涵盖物流运输、电力巡检、桥梁巡检、应急救援、智慧农业等多个低空经济领域。
项目引进一年多以来,天锟科技投入市场的无人机已达100多台套,自用开展飞行服务的有近20台,随着产品应用场景增加,企业对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临港区内对算力有需求的企业日益增多。为全力服务各企业,临港区携手中科信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临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成功打造了“中科融合算力中心威海分中心”,为企业送上“家门口”的强大算力支持。
历经两轮提升扩容,目前中科融合算力中心威海分中心的算力规模已达500P,能够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金融、教育、海洋、电网等诸多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为制造企业进行模拟试加工测算,在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决策辅助,切实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
据悉,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总算力规模2000P,届时将有效打通数字经济上下游产业链,大力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形成极具引领性和带动性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临港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注入崭新活力、增添强劲动能。
在此基础上,临港区开始高质量建设数字新城,一边招引数字相关企业落地,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一边搭建空间信息新型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将各类卫星等遥感数据,通信、导航等天基数据,深度融入威海乃至山东各行各业。
2024年8月,临港区召开了以“深化数字技术融合,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数实融合全国行暨威海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数字友好城市标研基地”“碳纤维集群产业大脑”正式启动,16个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集中签约。
同月,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试点基地、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临港区在数字经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拓宽数字经济运用场景,临港区瞄准行业“蓝海”,成功引进了威海市有鲤有余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短剧拍摄项目、星火文化科技直播推广项目等,布局从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于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将其作为临港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数字经济行稳致远,临港区的新能源产业也在稳步推进。
新能源产业是新一代能源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临港区敏锐捕捉到行业风口,凭借多年产业积累,将新能源及装备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稳步走好“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精心部署”的发展之路。
2024年,临港区重点实施零碳乡村光伏发电、超超临界零碳电厂、抽水蓄能等四大能源项目,同时规划打造全省首个氢能科技产业园,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场景布局,签约引进安长能源镍氢电池项目等产业链项目20余个。
保持产业优势 做好“补链”“强链”
“国家中小企业碳纤维特色产业集群”、首批全国“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的商标品牌指导站、山东省碳纤维产业大脑试点、山东省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山东省“金融管家”试点……2024 年是临港区碳纤维产业集群的又一“丰收年”,一项项荣誉进一步擦亮了碳纤维产业园的“ 金 字招牌”,园区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吸引更有规模和技术含量的项目落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临港区顺利举行了第二届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暨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充分释放碳纤维新材料产业集群的虹吸效应,吸引12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现场共对接、达成各类初步合作意向40多项。
新项目加快推进,已落地项目呈现出发展的火热图景。在山东泰昱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台数控纤维缠绕机已通过最终测试,准备发往内蒙古。
泰昱精工是一家专门做纤维缠绕、布带缠绕、大粘度胶膜机的厂家,客户遍布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城市。在碳纤维产业园里,泰昱精工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国家级的检验检测设备,产业协同更加紧密。
作为临港区碳纤维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泰昱精工在园区里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走进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结构胶膜机正开足马力生产,这台机器就是来自泰昱精工。“我们为光轩新材提供生产机器,同时我们也需要缠绕树脂开展实验,这样就实现了双方的互帮互助。”泰昱精工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全年共引进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威海研发中心、轨道交通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等2个高端科研平台,还引进世博复材、迪铭达碳布、鑫达复材等17个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截至目前,产业园共有落地企业40多家,进驻科研平台24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看中了临港区这条“装备制造—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检测分析—回收再利用”的碳纤维全产业链,实现“卡位入链”。
同样属于临港区优势产业的还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多年来,临港区始终坚守“工业立区”初心,保持高强度的制造业项目招引和涉企服务,不断开拓制造业蓝海。
2024年,临港区不断完善“专业招商队伍+骨干企业招商顾问团+第三方专业机构”三方联动、市驻外机构常态联络的招商措施,打出招商“组合拳”,以招引高质量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银菲特高端精密机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项目主要从事各类高端行星减速机、车桥及高端精密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为加快项目落地,临港区整合资源,为项目建设全程“开绿灯”。
随着威海蔚臻生物科技超敏数字化荧光单分子免疫检测项目等新项目的落地投产,以及佰世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饮片项目、威海千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端保健品生产项目的顺利签约,临港区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近年来,临港区招引的首家医药外资项目——华钟制药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本土的行业“黑马”——赛威医疗也多次扩产。
俯瞰临港,一张“产业兴、企业强、活力盛”的奋进图景正在徐徐展开,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为全省、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贡献临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