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时政要闻
权威发布 | 临港区工程审批改革迈入AI时代!三大智能体上线,工业用地审批新模式时限大大缩短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09:47

信息来源:临港区党政办公室

浏览次数:

10月23日下午,威海临港区举行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邀请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王基波,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建设科科长隋心,区建设局国土与规划管理科科长颜爱君,向大家介绍临港区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深入贯彻全区工作动员大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等系列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抓项目、优服务、促发展”的工作主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推出系列审批制度改革举措,全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以AI智能技术为支撑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审批效能。

一是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审批事项打包集成、一站办好。围绕企业和项目办事高频需求,精准发力推进四项“一件事”审批改革:深化项目立项审批“一件事”改革,简化申报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将企业投资项目立项、节能审查等4类业务整合为“一件事”集成办理;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改革,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4个事项集成办理。推进道路挖掘修复“一件事”改革,联动建设、公安等部门,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占用挖掘城市道路审批、交通信号设施占用迁移等6个事项同步办理,实现“一次申报、全程通办”;实施项目开工建设“一件事”改革,整合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用水报装、用电报装等4个事项同步办理 ,实现“一表申请、并联审批”。改革事项基本覆盖项目开工前的所有重点审批环节,切实让企业办事更省心、更高效。

二是依托AI智能体赋能,推动审批服务智能提速、精准服务。为系统性破解项目审批事项繁杂、专业服务分散、梗阻解决滞后等长期制约项目落地的痛点难点,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成功打造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临港AI项目管家”“可研报告AI审查专家”和“水保方案AI审查专家”等三大智能体。通过智能化手段整合审批资源、重塑服务流程,推动项目审批服务模式从“分散式、被动式”向“集成化、智能化”转型。

以上两方面改革举措的落地,将进一步打破审批壁垒、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为临港区项目审批提速、企业发展赋能,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请问AI智能体建设都包含哪些内容?都有哪些功能?能为办事群众提供哪些便利化的服务?

AI智能体建设包含“临港AI项目管家”“可研报告AI审查专家”“水保方案AI审查专家”三方面内容。

“临港 AI 项目管家”为解决项目单位在项目推进全周期中存在的“政策获取零散、疑难解答低效、咨询时段受限”等痛点而打造的,智能体归集了700余件政策文件,优化了12万字约2300余条问题疑难解答,为智能体的精准理解、推理判断与应答服务提供强大的核心支撑。同时重点对项目投资涉及的收费计算模型(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以及项目综合能耗评估标准进行算法提炼与模型嵌入。目前,智能体已经通过微信小程序上线服务,能够为项目提供办理事项指南、审批计划制定、费用能耗测算、疑难梗阻解答等智能服务,实现24小时咨询“秒级响应”,变“企业跑腿问”为“系统精准导”。

“可研报告AI审查专家”和“水保方案AI审查专家”两个智能体,则是为了解决相关报告审查“专业门槛高、人工审核慢、标准执行难”等痛点而打造的。以“水保方案AI审查专家”为例,为了构建标准化审查体系,我们全面梳理10余项国家及地方标准、200余项核心技术指标,构建涵盖防治责任范围、表土剥离量、边坡防护等级等要素的立体知识图谱,明确智能审查“基准线”。为了突破大模型适配瓶颈,组建由算法工程师、水保专家组成的专项团队,历经23轮提示词工程迭代,15款主流大模型测试,AI智能体实现从单一指标提取升级为“条款逻辑关联+例外情形预判”的复合机制,精准破解了方案文本“技术描述与规范要求交织”的解析审查难题。为了强化区域场景精准识别,我们基于108个本地项目数据训练模型,大幅提升威海山地丘陵地形特殊场景下的适配性,边坡稳定性验算、截排水系统与地形匹配度分析等5类场景的响应速度,较通用大模型平均提升30%以上,区域特殊风险点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较通用模型提高25个百分点。


2、AI智能体投入使用后,企业在办事时,能直观感受到哪些变化?

本轮改革后,通过利用AI智能体,企业办事的“速度感”和“便捷感”会有显著提升,以拿地项目为例:一方面审批路径将变得更清晰,企业只需在小程序输入项目土地公告启动时间、项目预计工期等信息,“AI项目管家”智能体就能自动生成个性化审批计划,明确36个主要环节的办理部门和最佳办理时间节点,彻底解决“不知找谁办、不知何时办”的困扰。另一方面部门初审将全面提速,专业审批环节效率提升尤为明显。以水土保持AI审批专家智能体为例,较传统人工2-3天的初审时限,该智能体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整个报告的全章节审查,效率提升20倍以上,通过AI赋能,审批效能将实现质的跃升。


3、AI智能体会不会太“机械”?如果遇到复杂问题,或者企业对AI结果有疑问,该如何保障服务质量?

这是我区在改革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核心是要平衡“智能效率”与“服务温度”。为此,我区建立了三重保障机制:

第一,用“双轨服务”兜底。AI系统提前设置了“人工快速响应机制”,简单问题AI秒级应答,复杂问题或企业有疑问时,后台由业务骨干组成的项目管家团队立即介入,提供“一对一” 专业服务。

第二,用“动态迭代”提质。建立了知识库月度更新机制,审批部门每月同步最新政策,技术团队每季度优化算法模型,以AI项目管家为例,目前已完成37次大的版本迭代,知识库匹配准确率从72%提升至97%,确保 AI“懂政策、会变通”。

第三,用“标准刚性”保障。AI审查结果均附带明确政策依据和数据来源,比如可研报告审查智能体会根据核验结果自动匹配对应政策标准条款,生成含精确到具体章节的问题定位、标注条款编号的法规依据以及整改建议的标准化文书,审批标准执行一致率达100%。通过这三重机制,既能发挥 AI的高效优势,又能通过人工兜底确保服务“有温度、可信赖”,还能最大化杜绝“弹性审批”“人情审批”现象。


4、请详细介绍一下“工业用地带设计方案出让”新模式?

今年,区建设局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面,重点推进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在工业用地审批方面,我们在原有的“拿地即开工”“标准地+清单制”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工业用地带设计方案出让”新模式,通过流程再造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用地服务。二是在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领域,我们针对性推出“伴随式”审查、容缺受理、上门服务与培训三项优化措施,既加速重点项目落地,又保障勘察设计质量,助力企业降低时间成本、提升专业能力。

“工业用地带设计方案出让”新模式是将土地、规划、施工图审查从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按照以往的程序,土地招拍挂成交、公示需要一个月左右,然后进行规划方案审查,审查过程中还需要与设计单位反复沟通修改,受到项目方案复杂程度、设计单位对政策把握等因素影响,这部分沟通和修改的时间会比较长,才能够使方案符合审查要求。审查通过后再进行7个工作日的规划方案公示,然后再进行施工图审查,期间还可能进行进一步修改。这一套程序往往要持续时间较长,对于部分急需开工的项目而言,时间成本难以承受。

工业用地带方案出让制度能够在现行政策和制度的框架内,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对行业类型固定、供地指向性比较明确的工业项目而言,能够节省大量审批时间。主要的做法是,在明确规划主题的前提下,将规划方案审查、公示程序与土地出让公告、成交公示的时间合并进行,同时将施工图审查手续前置。在办理土地手续之前,先行进行上述审查和修改,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案。随后即可同步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办理完成规划手续和施工手续。有效地将各类手续最大程度地变为并联审批,多头推进,联合公示,最终实现“多证齐发”。2024年,我区以银菲特高端精密机械项目相关地块为试点,在全市首次实施这一工作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同比缩短办理时限约47天。今年临港区拟全面推开这一模式,从而实现工业用地审批再提速。


5、很多项目单位对施工图审查的新举措比较感兴趣,请详细介绍一下包含哪些举措?

为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保障勘察设计质量,结合项目实际需求,临港区对施工图审查工作推出三项优化举措。

一是推行“伴随式”审查,加速重点项目落地。针对重点项目、大型项目及有明确开工时间节点的项目,简化审查介入流程:建设单位在取得立项批复并确定勘察、设计单位后,即可申请施工图审查提前介入。我区将主动对接施工图审查机构,组建专项项目专家审查团队,从方案设计阶段便与设计单位建立密切沟通机制。通过实时解答设计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帮助设计单位减少修改反复,既缩短施工图设计修改周期,又同步提升设计质量与审查效率,为项目尽早开工创造条件。

二是实施容缺受理,压缩审批时限。为解决建设单位报审时“材料不全难推进”的问题,推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容缺受理机制:在立项文件及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文本预审合格的前提下,建设单位可优先提交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工程设计全套施工图等技术性核心文件,受理窗口收到核心文件后即刻启动受理流程。建设单位需在审查过程中逐步补齐其余相关文件,并确保在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前,所有文件完整合规,通过“先受理、后补件”的模式,大幅压缩审批整体时限。

三是开展上门服务与培训,提升行业专业水平。推出“精准服务+能力赋能”双举措。针对重点项目推进中的技术难点,或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审查专家团队上门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定期开展施工图审查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专题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解读最新要求、分享实践案例,帮助行业从业人员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与质量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