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08:40
信息来源:临港区党政办公室
浏览次数:
10月28日下午,威海临港区举行深化“无感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邀请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邱华国,市场监管局政策法规科科长许艺,向大家介绍临港区“无感监管”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要加强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检查于法有据、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临港区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党工委、管委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部署要求,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为核心,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执法能力,持续探索“无感监管”模式,在特种设备、食品安全、经营主体公示信息检查等领域推行“不见面检查”,降低现场检查比例,持续擦亮“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金名片。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创建临港区特种设备(叉车)智慧数字监管服务平台,该监管服务平台包含全区260余家特种设备企业的设备运营、维护信息,对全区650台叉车实施24小时智能化监管,实时采集运行速度、作业区域、设备状态等数据,实现违章操作自动识别、风险隐患精准预警。系统通过对数据分析,归并重复检查对象,减少执法人员上门次数。远程监测一旦发现设备超期未检、操作人员证书过期等不安全状态,通过短信、平台消息同步向监管人员与企业安全管理员双渠道推送预警信息,即刻实施精准记录、自动预警。今年以来,通过智能化监管手段,企业安全巡检时间较传统模式压缩 80%,大幅释放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每日近百条精准安全预警信息,以数据化标尺客观考评作业行为,构建起“预防为主、源头管控”的安全生产新生态。
食品安全监管方面。2022年开启食品安全科技化、信息化、智慧化监管模式,AI自动识别餐饮企业违规操作,目前在全区2家重大赛事供餐单位、27家学校食堂、4家养老机构食堂、3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1家医疗机构食堂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基础上,将视频监控与AI算法有机融合,实现违法行为的自动识别抓拍、实时远程监管,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在全省率先实现精准监管、规范监管、智慧监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老一少”食品安全问题,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今年以来,监管人员围绕制作过程、分餐和餐饮具消毒等环节,已抓拍问题并督促整改147个,及时消除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在重大赛事保障方面,“互联网+名厨亮灶”线上巡查智慧系统也发挥了极大优势,监管人员通过线上巡查+线下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监管效率,圆满完成了“全国棒垒球联赛”、“全国冰球锦标赛”“数字经济发展大会”等32次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实现了食品安全零重大安全事情、零负面舆情发生。
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方面。传统的公示信息抽查是以检查企业登记资料和财务资料等书面材料为主,在往年的抽查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会以电话或短信通知被随机抽取到的企业,并要求企业线下提供材料。去年以来,区市场监管局创新性地采用了以远程监管为特点的非现场监管方式,这一方式在市场监管部门、市场主体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公示信息抽查的良性互动桥梁。通过三方连线的方式,企业能够便捷、直接地与执法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因政策理解不准确不及时而产生的误解,还能让企业一次性获取需要提交的材料清单,实时进行年报业务的在线咨询,截至目前,已完成对83家年报公示数据的经营主体开展“双随机”非现场抽查;同时对被抽查的共计210家企业做好《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相关规定宣传,及时提示企业纠正、完善信息,避免企业发生“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被动局面。
下一步,区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继续坚持“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的监管理念,不断优化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的高低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不断探索实践精准高效的非现场检查方式,让企业感受监管执法温度与精度,努力营造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市场监管担当。
★临港区市场监管局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一是执法依据透明化。全面梳理并动态更新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依据195项、行政检查事项44项,且全部通过政府网站等官方渠道向社会公开。实现执法依据、检查事项“透明化”,保障企业对监管工作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推动执法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是重点监管数字化。按照司法部门统一部署,推行“检查备案、扫码入企”监管模式运用山东省涉企行政检查平台,实现涉企检查“备案-检查-评价”全流程监管,实现检查全过程线上留痕、可追溯。截至目前,已规范完成涉企扫码检查546次,其中食品监管领域入企检查209次,深入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及餐饮单位,聚焦原料采购、加工储存、人员健康等关键环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领域入企87次,针对电梯、锅炉等设备的检验、管理制度及人员持证情况排查隐患;药品安全监管领域,入企57次,重点检查药品储存养护条件、处方药销售管理等情况,严厉打击销售过期、假冒伪劣药品等违法行为;知识产权与价格、广告监管领域共入企39次,重点核查企业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排查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入企执法检查扫码率达到100%。
三是执法方式柔性化。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探索无感式执法,加强部门联合检查压减涉企执法检查频次,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区市场监管局利用智慧叉车监管巡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等方式,通过精准定位问题线索,改变常规的、甚至有些低效的检查方式,有效减少对企业打扰的同时,科学监控、跟踪消除问题隐患。同时实施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和合规建设提示书“三书同达”机制,做到寓服务于监管,助企业合规发展。与此同时,全面推行使用智慧化执法办案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办案、全过程执法监督。
★请具体介绍一下特种设备(叉车)监管平台运行方式?
特种设备(叉车)智慧数字监管服务平台项目分为前、后端两大功能。前端为叉车智能感知硬件设备。为全区所有符合条件的叉车加装物联感知设备,借助物联设备对操作人员生物信息进行识别,同时与山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匹配,在确认作业人员持证、设备检验合格、单位有效授权后,才允许作业人员叉车作业。同时,通过北斗模块收集叉车运行数据和地理位置信息,对叉车作业时超速行驶进行报警,结合电子围栏等功能,对叉车越界行驶等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并触发车辆语音提醒。系统一经发现年检不合格、年检超期、作业人员未持证、操作不规范以及超速行驶等情况,会及时推送信息给市场监管局及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管控违章作业行为。后端为平台管理。通过平台提供数据分析及各项服务功能,电脑端可查看各自权限内的叉车数据及状况,如:叉车的行驶轨迹,作业人员扫码信息,车辆使用情况,违规驾驶记录,车辆的统计报表,使用时间、累计使用时间等数据,既可以为企业节能增效提供依据,又可以对存在安全风险作业的驾驶行为进行警告。
★下一步,临港区在食品安全非现场检查方面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特种设备(叉车)智慧数字监管服务平台项目分为前、后端两大功能。前端为叉车智能感知硬件设备。为全区所有符合条件的叉车加装物联感知设备,借助物联设备对操作人员生物信息进行识别,同时与山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匹配,在确认作业人员持证、设备检验合格、单位有效授权后,才允许作业人员叉车作业。同时,通过北斗模块收集叉车运行数据和地理位置信息,对叉车作业时超速行驶进行报警,结合电子围栏等功能,对叉车越界行驶等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并触发车辆语音提醒。系统一经发现年检不合格、年检超期、作业人员未持证、操作不规范以及超速行驶等情况,会及时推送信息给市场监管局及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管控违章作业行为。后端为平台管理。通过平台提供数据分析及各项服务功能,电脑端可查看各自权限内的叉车数据及状况,如:叉车的行驶轨迹,作业人员扫码信息,车辆使用情况,违规驾驶记录,车辆的统计报表,使用时间、累计使用时间等数据,既可以为企业节能增效提供依据,又可以对存在安全风险作业的驾驶行为进行警告。
近年来,随着网络餐饮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无堂食外卖成为一种新兴业态,因其不提供堂食,仅通过外卖平台开展餐饮服务,环境卫生脏乱差、风险管控能力弱、食品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突出。借着临港区天亿城放心消费商圈创建契机,区市场监管局将在天亿城商圈餐饮经营主体中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以及“云监管-外卖封签”系统,通过智能摄像头监管人员远程实时监控后厨,利用AI系统对未佩戴口罩、操作不规范等违规行为实时抓拍,实现后厨操作全程“可视、可溯、可控,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靶向性”。消费者扫码“云监管-外卖封签”二维码,可回看餐品封签全过程,确保餐饮品从商户到消费者过程的食品安全。此外,将联合美团平台打造“互联网+明厨亮灶”,将商户后厨画面同步至外卖网络平台,以“直播后厨”督促商户自律,让镜头监督来补全“堂食顾客”的缺失,在帮助业户发展的同时,也让“舌尖安全”成为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后厨直播画面开展“非现场监管”,从而减少上门检查频次,切实做到“无事不扰”。